麻省理工再掀藝術修復革命  AI復原15世紀油畫僅需3.5小時

▲▼             。(圖/MIT News)

▲麻省理工發表AI掩膜修復技術,15世紀名畫僅用3.5小時重現風華 。(圖/MIT New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發表一項突破性的藝術修復技術,透過人工智慧與高精度列印,能在不損原畫的前提下,快速且可逆地完成油畫修復。實驗中,一幅逾500年歷史的油畫作品,原需數月修復,如今僅用3.5小時便恢復原貌,效率提升高達66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創新技術由MIT機械工程博士生亞歷克斯・卡赫金(Alex Kachkine)主導,結合掃描影像、AI分析與雙層薄膜列印。他首先以高解析度掃描分析畫作損傷,再運用AI模型預測原始畫面,接著製作一張含57,314種色彩的「數位掩膜」,標示5,612處畫面瑕疵,並將這些資訊列印於超薄透明聚合膜上。掩膜分為彩色與白底兩層,確保色彩飽和度與精準度。最後,技術人員將掩膜手工對齊貼上原畫,再噴灑一層可拆卸清漆固定。整個修復過程不會接觸或改變原始畫布,並可隨時移除還原,確保藝術原貌完整保存。


更值得關注的是,每一幅修復作品都會存有完整的數位檔案,詳載每次修復的區域與配色,供未來專家參考。「未來若再次修復同一作品,保守估計能精確追蹤100年前的每一次修復紀錄,這是傳統技術無法實現的。」卡赫金說。不過,他也強調此技術並非為取代傳統修復師,而是提供具潛力的補充工具。「每一幅畫都有其歷史、風格與創作者意圖,我們的工具是加速修復,但應始終交由專業修復人員決策是否採用。」

卡赫金透露,開發此技術源自他在求學過程中親訪無數美術館後的體悟。「館藏中有太多作品因年久失修而被封存,若能用更快速且可逆的方式修復,或許能讓更多作品重新面世。」

此研究已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並獲MIT機械工程系、奈米技術中心及圖書館等單位支持。卡赫金也期盼未來能進一步優化技術,使其廣泛應用於中小型博物館、文資機構及教育場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由學生主導的研究不僅展示了AI在藝術修復領域的強大潛能,也反映出新世代工程師正以跨領域的視野,重新定義「創造」與「修復」的邊界。從古畫修復到文資保存,乃至教育推廣與博物館應用,這套技術的發展仍在持續進化,而它所釋放出的想像空間,才正要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