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前主管:LLM是新電網與作業系統 將成未來軟體的基礎設施

▲▼             。(圖/YouTube@@ycombinator)

▲Andrej Karpathy近日出席「AI Startup School」系列演講。(圖/YouTube@@ycombinator)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在AI Startup School的技術演講中,OpenAI前研究主管Andrej Karpathy提出,大型語言模型(LLM)正逐步演化為當代最關鍵的基礎設施,不僅重新定義「軟體」的邏輯,甚至具備如電網、晶圓廠與作業系統般的社會角色。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Karpathy表示,生成式AI所代表的不是單一工具或模型,而是一種全新形態的電腦運算平台。他認為,LLM的特性無法用單一框架理解,因此提出三種交錯類比:

*像公用事業(Utilities)

LLM訓練需巨額資本與基礎設備,像極了建設發電廠。模型部署後,透過API按使用量收費,就如同用戶按度數付電費。
Karpathy更指出,若主流LLM停擺,全球將出現智慧運算短缺的「智能限電(intelligence brownout)」,形成如電力中斷般的科技災害。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晶圓廠(Fabs)

頂尖LLM的訓練流程涉及龐大研發資源、演算法堆疊與硬體基礎,與台積電等晶圓廠相似,具備極高的技術門檻與資本防禦力。不過Karpathy也提醒,軟體雖然集中,但可複製性高,相對防禦性其實比硬體產業低。

*更像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s)

這是他認為最貼切的比喻。Karpathy表示,LLM不只是資料查詢工具,而是具有記憶體、上下文、指令解析與應用協調功能的「新作業系統」。
他指出,LLM負責「協調記憶與推論資源」,上下文視窗如同RAM,模型如CPU,一起構成運算核心。如今使用者透過自然語言與LLM互動,如同透過終端機與1960年代的大型電腦對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Karpathy強調,目前的AI模型仍集中運算、價格高昂,彷彿早期計算機只能透過分時系統使用,還未進入個人運算革命。他認為,未來若出現AI的「個人電腦時刻」,將徹底改變人機互動與軟體產業結構。

這些比喻不僅說明LLM的技術複雜性,也揭示其在社會與經濟系統中的關鍵地位。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正逐步成為與電網、晶圓廠、作業系統並列的「智慧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