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稱AI會讓人變笨?黃仁勳:我天天用,越問越聰明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圖/路透)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圖/路透)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針對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使用AI工具可能削弱人類思考能力,NVIDIA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近日在CNN節目《Fareed Zakaria GPS》中直言,他每天使用AI,反而感覺自己的「認知能力更進步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還沒讀MIT那份研究,但我可以說,我天天用AI,腦袋變得更清楚、思考也更敏銳,」黃仁勳語帶輕鬆地表示。他指出,作為科技領導人,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問對問題」,而這本身就是一種需要高度思考力的能力。

黃仁勳表示,他不會單純依賴AI給出答案,而是透過提問、比較、分析等方式與AI互動:「我不是叫機器教我已經會的東西,我是拿來幫我解決我還不懂的問題。」他分享,自己常常會問三個不同的AI模型相同的問題,然後進行比較與批判,就像「請教三位醫師後再做判斷」。這種多角度檢視的方法,不但幫助他獲得更全面的資訊,也進一步鍛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根據媒體報導,MIT的這項研究透過腦波監測(EEG)觀察參與者使用ChatGPT完成任務後的反應,結果發現部份參與者的腦部活動降低,且答案正確率下滑。研究團隊據此推論,AI可能讓人類變得「過度依賴」,進而降低思考動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黃仁勳回應「也許關鍵在於他們怎麼使用AI,如果只是把問題丟給AI然後照抄,那確實會讓人越來越不思考。但如果透過AI問問題、挑戰它、驗證它,這反而是訓練思維的好機會。」他也補充「批判AI給出的答案,是我認為對腦力幫助最大的事。」並建議未來類似研究的參與者「多一點批判性思考(Apply critical thinking)」。
科技與教育界普遍認為,AI的出現將大幅改變學習與工作的型態,但如何使用仍取決於人類本身。國內科技教育研究員指出,「AI就像計算機,會不會讓人變笨,取決於你是怎麼用它。如果拿來驗證、思考、創新,它就能成為腦力的延伸。」

而黃仁勳的實例,也再次點出AI使用素養的重要性,會不會問問題、能不能判斷資訊品質,才是AI時代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