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再多會也沒用?碎片化工作加劇 AI助理成企業效率守門員

▲▼會議,開會,AI,上班族,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會議不是越開越有效,AI協助企業改善討論品質。(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隨著遠距與混合辦公成為常態,企業內部會議越來越頻繁,許多工作者的行事曆已被各種「例會」、「週報」、「討論會」填滿。然而,這些會議是否真正提升效率,正成為愈來愈多組織面對的現實問題。
根據微軟近期發布的Work Trend Index報告,現代知識工作者平均每2分鐘 就會被來自會議、郵件或即時通知等訊息打斷,導致無法長時間專注思考或完成深度工作。這種狀態,被研究人員稱為「無限工作日(The Infinite Workday)」,工作看似不斷持續,但效率卻不斷下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報告亦指出,接近48%的員工 表示自己感受到明顯的「混亂且片段化」的工作節奏,其中「會議過多」被視為主因之一。這也意味著,開太多會,不但無助於提升產出,反而可能壓縮實際執行與決策的時間,降低整體工作品質。

面對這波碎片化危機,企業開始尋求科技協助。包括Microsoft Copilot、Google Meet Smart Summary、Otter.ai、Zoom AI Companion等生成式AI工具,正逐步進入會議流程,從單純的語音轉文字與紀錄摘要,進一步進化為協助釐清主題、提出討論重點、提醒行動項目的「效率守門人」。

例如Microsoft Copilot能在會議中標示重複發言、偏離主題的段落,協助主持人導正節奏;Otter.ai則能自動整理出每位與會者的發言重點與追蹤任務,讓成員不再只是「參與」而能「回應」。這些工具雖不能替代決策,但在資訊整理與節奏控管上,已開始發揮實質影響力。

專家指出,「會議應該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不應成為一種例行習慣」。當企業以會議取代討論,以流程掩蓋決策,反而使整體組織效率停滯甚至倒退。AI工具的導入,不只是為了方便紀錄,更是一種反思契機:哪些會議值得開、哪些根本不該存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Harvard Business Review亦指出,若企業能實施會議精簡與品質提升策略,整體生產力平均可提升71%,員工參與度亦可提升52%,顯示「聚焦」比「多開」更有助於組織運作。

當AI會議工具日漸成熟,它們雖無法幫你做出決策,但可以提醒你:「這場會議,值得開嗎?」開再多會也沒用,真正影響績效的,是會議的品質與目標感。在碎片化工作日益加劇的今天,效率的守門人或許不是管理者,而是我們選擇怎麼開會、為何開會,以及是否真正需要開這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