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率殺手不是懶惰,而是會議太多。(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在不少企業裡,「每天都在開會」幾乎成了員工的共同抱怨。微軟於日前公布的《Work Trend Index》報告指出,57% 的會議屬臨時插入,46% 的員工認為這些會議根本沒有必要,這種「會議成癮」文化正在悄悄拖垮效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Fellow 於 5 月發表的《45 Meeting Statistics for 2025》中則進一步揭露:每 5 場會議就有 1 場超過 8 人參加,92% 沒有設定結束時間。平均每位知識工作者每週花 11 小時以上坐在會議裡,遠高於疫情前水準。當人數越多、議程越鬆散,會議往往成了「沒人負責、大家都說話」的場域。
隨著 Google Workspace、Microsoft Copilot 與 Zoom AI Companion 等工具陸續上線,AI 正快速滲入企業的日常協作。這些系統能在會議中即時轉錄內容、整理摘要,甚至自動生成待辦清單,讓會後追蹤不再耗時。根據 Software Finder 9 月的統計,導入 AI 會議助理的團隊平均可減少 27% 的開會時間,74% 的使用者更表示「更容易掌握任務進度」。
除了會中輔助,AI 也開始接手「會前規劃」。台灣企業目前多使用 Google 日曆、Microsoft Outlook 與 Asana 等工具來整合排程,部分團隊也透過 Zoom 或 Notion 協作板進行時程協調。這些平台近來陸續導入 AI 功能,可根據團隊負荷與會議紀錄自動建議時段,或提醒「此議題可改為非同步更新」,有效減少「為開會而開會」的情況。
AI 的重點不是取代會議,而是幫企業過濾那些不該開的會。真正高效的組織,不在於會開得多,而在於「開的每一場都有用」。當AI 開始幫我們記錄、分析、甚至審視會議本身,也許員工終於能從無止盡的會議中解脫,重新把時間用在真正的工作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