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盲犬。(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Nature》期刊近日刊出一項令人振奮的醫學突破:一位70歲的英國奶奶在失明 15 年後,透過新型人工視覺植入技術,成功「重見光明」。這項名為 PRIMA 的人工視網膜系統,由馬斯克(Elon Musk)創立 Neuralink 的聯合創辦人 Max Hodak 帶領團隊打造,被譽為「人類視覺重建的里程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角 Sheila Irvine(希拉・歐文)是一名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而失明15年的婦人。這種疾病會導致視網膜感光細胞逐漸死亡,使人失去中央視力。「我的眼睛就像被兩塊黑色圓盤遮住一樣,什麼都看不見。」她回憶道。
直到2022年,她參與了 PRIMA 臨床試驗。經由手術將一片比頭髮還薄的植入物放入視網膜下方,並配合復健訓練,她終於能再次閱讀文字,甚至能自己辨認罐頭上的小字。
PRIMA 的原理其實不難理解。它是一種光伏視網膜植入裝置,可以取代失去功能的感光細胞。患者會配戴一副特殊眼鏡,鏡頭捕捉畫面後轉換成紅外光訊號,傳送到視網膜中的微型植入片上。這片植入物再把光信號轉換成電刺激,傳給視覺神經,讓大腦「重新看到」影像。
研究顯示,這套系統能讓 84% 的患者恢復中央視力,多數人視力提升約 0.2 logMAR,相當於視力表上多看出五行字母。研究主持人 Frank Holz 表示「這是第一次證明人工視覺能恢復患者的功能性中央視力,為失明者帶來真正的希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來自5個國家的38位晚期黃斑部病變患者中,絕大多數在術後6至12個月內視力有明顯改善。雖然初期有少數患者出現輕微排異反應,如眼壓升高或出血,但約95%會在兩個月內自然消退。
這也意味著,PRIMA 不僅可讓黃斑部病變患者恢復閱讀、辨識人臉的能力,也有望幫助其他因視網膜感光細胞死亡的疾病,如色素性視網膜炎。
這項技術出自 Science Corporation 團隊之手,由 Max Hodak 領軍。他曾與馬斯克共同創辦 Neuralink,專注於腦機介面研究。離開 Neuralink 後,他創立 Science Corporation,目標是「讓神經科技幫助人類重獲感官能力」。該公司擁有自己的微型醫療晶片工廠,可自行製造植入式晶片與神經探針。今年4月,Science Corporation 完成逾1億美元融資,用於推進人工視覺與腦機介面產品的開發。
目前 PRIMA 僅能提供黑白影像,且解析度約381像素,閱讀速度仍需訓練提升。研究團隊正開發第二代系統,將提升像素密度、加入色覺處理與更輕便的眼鏡設計。該技術已向歐洲監管機構提交上市申請,預計明年正式推出;美國 FDA 也在同步審核中。「這只是第一步,未來我們希望讓更多失明者重新擁有生活的光。」Max Hodak 表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突破意味著,人類距離真正「人工視覺」又近了一大步。對於無數因黃斑部病變或視網膜退化而陷入黑暗的人來說,PRIMA 不只是科技,更是一道重啟人生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