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拒交2,000萬筆ChatGPT對話 強烈回擊《紐約時報》侵犯用戶隱私

▲紐約時報。(圖/取自免費圖庫iStock)


▲紐約時報。(圖/取自免費圖庫iStock)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OpenAI 今(13日)發文強烈譴責《紐約時報》要求交出 2,000 萬筆用戶私密 ChatGPT 對話的行動,稱這是對使用者隱私權的「前所未見侵犯」,並已正式要求法院駁回該請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 OpenAI 資安長 Dane Stuckey 發表的公開聲明,《紐約時報》在與 OpenAI 的訴訟中,要求取得隨機抽樣的 2,000 萬筆 ChatGPT 對話記錄,聲稱可能可用來證明用戶利用 AI 繞過該報網站的付費牆。OpenAI 指出,這項要求「無視長期以來的隱私慣例,也完全脫離常識」,若被法院准許,將導致「數以千萬計毫無關聯的個人對話」被迫交出。

OpenAI 在聲明中強調,每周有超過 8 億人使用 ChatGPT 來思考、學習、創作與處理個人資料,這些對話內容涉及高度敏感資訊,包含檔案、帳號資料、支付資訊與個人筆記等,「我們視這些資料為使用者數位生活中最敏感的一部分,並致力以最高標準保護它」。 這並非《紐約時報》首次試圖要求存取 ChatGPT 對話。OpenAI 透露,該報最初要求交出高達 14 億筆對話資料,甚至一度試圖取消用戶刪除對話的權利,均遭OpenAI反擊成功。

此次縮減至 2,000 萬筆樣本,仍被OpenAI認為「明顯越界」。 對於法院程序,OpenAI 指出,時報律師引用另一家 AI 公司曾在案件中同意交出 500 萬筆對話作為理由,但 OpenAI 認為該情況「毫不相關」,並將持續上訴。公司也向《紐約時報》提出多項替代方案,例如只針對可能含有該報文章內容的對話進行搜尋、或僅提供高層次使用分類資料,但均遭拒絕。

OpenAI 表示,目前所有受法律保全的資料均被單獨儲存在安全系統中,僅有少數經審核的法律與資安團隊可在必要時存取。若法院最終裁定須交出資料,公司將堅持採用「去識別化」處理,移除姓名、帳號、密碼等敏感資訊,並要求《紐約時報》僅能在受控環境中檢視,禁止任何外流或公開行為。 Stuckey 並指出,OpenAI 正加速開發更強的隱私技術,包括讓 ChatGPT 對話實現「客戶端加密(client-side encryption)」,確保未來連 OpenAI 本身也無法查看使用者內容。「我們的目標,是讓AI更深入融入生活的同時,讓隱私與安全防護更強大。」

OpenAI 強調,將持續透過法律途徑捍衛用戶的隱私權,並呼籲法院拒絕《紐約時報》的要求。公司承諾會持續公開進度與最新措施,確保「每一位用戶的對話都屬於自己,永不成為他人訴訟的代價」。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