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阿里千問App 介面直覺好上手、修圖意外成弱項

▲阿里巴巴推出AI大模型通義千問3.0。(圖/CFP)

▲通義千問3.0模型。(圖/CFP)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阿里 AI 應用「千問」近期全面升級,外界討論度也持續升溫。為了解其實際效果,記者以自身旅遊照片與日常需求進行實測,從圖像識別到深度研究等多項功能逐一測試,體驗結果可說是驚喜與翻車並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千問 APP 已成為通義千問(Qwen)模型的主要入口,整合最新 Qwen3 系列,並將影像、語音、文件分析與深度研究等能力集中於同一平台。千問主打「免費使用」、操作簡單,並強調模型能力比肩國際主流 AI。

首次開啟千問 APP,介面上就能看出其使用者導向的設計思路。整體的 UI 風格相當清爽,主要功能集中在首頁與下方的膠囊選項,沒有過多按鈕或複雜跳轉,新手也能迅速找到拍照、研究、翻譯等常用工具。相較於部分 AI 應用動線繁雜,千問的介面算是相當直覺,資訊排版乾淨、項目標示明確,整體使用體驗比想像中順手。

本次實測首先從旅人最常用的「圖片識別」功能開始。記者挑選自己赴日本與紹興旅遊時拍下的照片,包括住處與夜景等。千問在多處細節的判讀相當準確,甚至能補充歷史背景,對旅遊紀錄與資訊查詢相當實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記者也以日常物品進行測試,例如拍攝牙膏成分表進行翻譯。千問不僅能輸出文字版譯文,還會自動生成「翻譯後的中文版本圖片」,排版完整、位置對應正確,對於需要快速理解產品資訊或整理海外圖片內容的使用者相當便利。

不過在圖片編輯環節則出現「翻車」狀況。記者指定希望 AI 協助「移除牆壁裂縫」,結果生成圖不僅未修補成功,裂縫反而「變更多、更明顯」,顯示在細微結構判斷與局部修補方面仍存在辨識不穩的情況。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深度研究部分則表現亮眼。記者以小紅書平台討論度頗高的「平底鍋文學」為題,要求千問整理脈絡並直接生成 PPT。系統會先規劃研究方向,再分階段搜尋與整合資訊,最後輸出的簡報架構完整、條理分明,可直接運用於教學或分享用途。

整體而言,千問 APP 在識圖、深度研究與簡報整理方面具備成熟度,但在圖片精細修補的穩定度仍有進步空間。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千問在「免費、直覺、功能廣」三項上仍有明顯優勢,有望成為市面上最具競爭力的 AI 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