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背後隱藏的剝削黑暗面?英國最新調查揭「小說家焦慮現況」

▲▼AI,創作,小說家,焦慮,著作權,生成式AI,長篇。(圖/Pexels)

▲英國近期調查揭露,小說家除了擔心自己是否可能成為下一波被取代的族群,也憂心作品遭未授權使用。(圖/Pexels)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生成式AI近年來迅速滲透創作產業,從寫企劃、寫劇本到生成腳本大綱都難不倒它,然而這也讓不少創作者開始憂心,自己的作品在未被告之下被拿去訓練AI,甚至擔心未來的讀者是否還願意花時間閱閱讀人類創作的長篇作品。根據BBC報導表示,如今英國最新報告也印證,小說家正對AI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慮,擔心自己是否可能成為下一波被取代的族群。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劍橋大學Minderoo技術與民主中心(MCTD)研究人員Clementine Collett博士針對332位創作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約半數受訪者認為人工智慧(AI)有可能「完全取代」他們的創作工作。Collett表示,小說家普遍擔心,生成式AI在大量小說文本的訓練下,可能削弱寫作的價值,甚至與人類小說家直接競爭。

報告進一步指出,有高達97%的小說家對AI撰寫完整小說的概念抱持「極度負面」的態度,而約40%的受訪者表示,AI已經影響到他們依賴以維持創作生計的其他收入來源。Collett也提到,許多小說家不確定未來是否還會有人願意閱讀複雜、長篇幅的文字作品。

更令人憂心的是,不少創作者發現市場上出現冒用他們名義出版的書籍,約60%的受訪者指出,他們的作品曾在未獲得允許或報酬的情況下,被用於訓練大型語言模型。Collett強調,著作權法必須持續檢視,並可能需要改革,以更有效保護創作者。她認為,「創作者應獲得同意與報酬,這樣的機制才適當且公平。」

儘管如此,報告也指出,每五位受訪者中就有四位認為AI對社會確實能帶來好處,但多數人也呼籲,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政府應提供更完善的支持,並確保作品能被合理使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MCTD執行董事Gina Neff教授則直言,創意產業不應成為發展AI的「可犧牲代價」,並形容它們是值得守護的國家資產。英國科技、創新與科學部發言人則回應,政府已明確表示會與創意產業及AI部門合作,以推動創新並確保創作者的權益受到保護。

這份調查讓全球創作者再次意識到,AI帶來的不只便利,也可能深刻改變文字產業的未來樣貌。對熱愛創作、以文字為生的創作者而言,如何在科技浪潮中找到新的平衡,仍是接下來最值得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