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開不停效率卻更低 AI工具真能解決「開太多」的職場亂象?

▲▼會議,開會,AI,上班族,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會議過載成新職場病。(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根據微軟與Atlassian研究,全球上班族面臨「會議過載」問題日益嚴重,不但影響專注力與創造力,甚至導致離職意願上升。微軟的數據顯示,Teams使用者每週參加會議的時間,自2020年以來已暴增252%,而Atlassian調查指出,一般員工每月參加約62場會議,其中多數被視為「低效」或「不必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正寄望人工智慧(AI)能協助減輕會議負擔。包括智慧排程、即時轉錄、會議摘要產出與文件式會議等功能,逐步導入主流會議平台。以微軟Copilot為例,已使用10週以上的用戶中,有37%表示自己參加的會議數量減少。
研究指出,AI工具可帶來以下改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智慧排程:同步比對多方日程,自動找出最佳會議時間,減少溝通成本。

自動轉錄與摘要:會議紀錄由AI生成,讓與會者專注討論、不需手寫筆記。

非同步參與:會後可透過摘要追蹤決策與待辦事項,避免錯過關鍵資訊。

提升責任歸屬與後續行動力:AI能協助指派任務與設定時限,強化執行力。

洞察與分析:分析企業內部會議模式,協助主管檢視哪些會議真正具生產力。

微軟研究人員Aaron Halfaker更提出「會議即文件」的構想,未來會議內容將轉化為結構化文件,讓人事後更容易瀏覽、引用,也有助於判斷是否需要實際參與會議。

但AI真能解決會議過載嗎?專家也提醒,AI工具若導入不當,可能帶來反效果,包括:

隱私疑慮:部分員工擔憂被錄音、分析對話內容,造成不安與抵抗。

技術障礙:若系統整合不良,反而會造成操作複雜,拖慢工作流程。

過度依賴自動化:AI難以掌握語氣、情緒與文化脈絡,恐遺漏重要訊息。

會議反而變多:部分管理層因「反正有轉錄」,可能濫開會議,反造成負擔。

信任危機:若員工感受到被監控,恐影響溝通坦誠度與團隊氛圍。

因此,AI雖然提供多種工具改善會議生產力,但其成功關鍵仍仰賴企業與個人間的正確認知與使用方式。專家建議:若企業尚未導入AI工具,員工可主動詢問IT部門是否可試行相關應用;若已有工具上線,則應學習如何善用,如設定清楚的會議界線、活用摘要工具等,才能真正減少時間浪費。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推薦閱讀

熱門影音更多>>

【有聖光!】花蓮光復救災回程 列車長幽默廣播感謝超人們

【有聖光!】花蓮光復救災回程 列車長幽默廣播感謝超人們

【苦中作樂】救災一半怪手開玩搶球遊戲

【苦中作樂】救災一半怪手開玩搶球遊戲

【神級刀工】花蓮義煮團太神!不看菜就能光速狂切!一個個都是職人啊

【神級刀工】花蓮義煮團太神!不看菜就能光速狂切!一個個都是職人啊

【我們來了】長長隊伍走進阿陶莫部落!互喊加油振奮士氣:來了

【我們來了】長長隊伍走進阿陶莫部落!互喊加油振奮士氣:來了

【一輩子的心血都沒了】房屋被拆掉花蓮阿公淚「什麼都沒了」 阿嬤暖心一句話太洋蔥QQ

【一輩子的心血都沒了】房屋被拆掉花蓮阿公淚「什麼都沒了」 阿嬤暖心一句話太洋蔥QQ

讀者迴響

AI怎麼畫圖?

只要輸入簡單描述文字(例如「水晶風格的貓」),AI 工具如Midjourney、DALL·E、Bing Image Creator就能依據提示生成對應圖像。這類工具靠大量圖像資料訓練,能理解物件、風格與組合邏輯。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網頁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