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翊慈/綜合報導
中國短劇近年來迅速在影視圈擴展市場,短劇以狗血、不費腦力、故事短、題材多、上架快等主因,在快科技時代擄獲一票觀眾。近期AI也闖入短劇市場,相關製作人透露,製作一集僅需花費2小時,甚至可以全由1人完成。
據《紅星新聞》報導,近期一部《九尾狐男妖愛上我》的AI短劇引發社群平台熱議,播放量已超過1.8億,從場景到角色均由AI生成。AI短劇製作人辣糖表示,年初DeepSeek的爆火,讓AI短劇熱度提升。
▲近期爆紅的AI短劇。(圖/翻攝自抖音)
一名業內人士張小姐指出,但在營收與商業化路徑方面,AI短劇與真人短劇仍差距甚遠,「從佔比和增速來看,AI短劇仍不屬於大盤的範疇。」
《九尾狐男妖愛上我》在陸網上引起網友熱議,「畫面就像PPT,主角的臉變來變去」、「劇情癲到不行,像是夢到哪裡拍哪裡」、「居然在仙俠劇裡開起了挖掘機。」儘管被調侃「劇情癲」,但這部AI短劇的熱度並不小。
▲▼《九尾狐男妖愛上我》片段畫面。(圖/翻攝自微博)
數據顯示,從5月下旬上線至今,這部打著「內容由AI生成」標籤的短劇,已經連更27集,僅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就超過1.8億。該部AI短劇屬於類真人風格,題材為古裝仙俠,一集的時長約1分鐘,從畫面來看,劇中的九尾狐、龍女等奇幻角色,仙妖大戰的場景皆由AI生成。
相較於普通短劇的劇情,「九尾狐」有高頻的反轉和衝突,充滿著「獵奇」元素,如「古裝女主角開上了挖掘機」、「Labubu化身大魔頭」等情節層出不窮。
網友指出,但因為是AI製作,「九尾狐」的畫面難免有「瑕疵」。有人吐槽,九尾狐的九根尾巴像雞毛撣子,部分場景有抽動、不穩定的狀況,主角的長相無法前後統一等。
▲也有網友吐槽畫面感不夠流暢。(圖/翻攝自微博)
報導指出,用AI技術勇闖短劇賽道的,不只這一部,2024年下半年以來,已經有多部AI短劇上線,題材多集中在仙俠、科幻、寵物和末日等領域,如鬼怪志異題材的《興安嶺詭事》,改編自熱門網文的《遮天》,還有講述末世生存的《末日安全屋日記》,以及給萌寵小狗做連續劇情的《霸總雪納瑞》等等。
▲AI短劇《霸總雪納瑞》。(圖/翻攝自微博)
辣糖指出,但不可否認,AI短劇已經開了「快車道」,當真人短劇仍按「天」計時,AI短劇已將製作週期壓縮至小時,一集1分鐘左右的AI短劇,製作時長大概需要2個小時,並且只需要構思、腳本、AI素材生成、後期剪輯、發布上線5個步驟,其團隊4個人,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而另一名製作人小朱的團隊更加簡化,由他一個人完成所有工作。
對於網傳「AI短劇可以月入50萬(人民幣,下同)」、「50元做3集AI短劇」的說法,辣糖和小朱表示,「50塊可能只是簡單的AI工具的費用,實際成本遠不止於此,還有設備、員工工資等成本,製作一條5分鐘左右的影片,成本在100元左右,隨著劇情動作難度、影片長度的增加,費用只會更高。」
▲《九尾狐男妖愛上我》片段畫面。(圖/翻攝自微博)
至於月入50萬的說法,辣糖回應,「月入五位數人民幣差不多。」小朱則表示,目前全職做AI影片的月收入大約是2萬元(約台幣8.3萬元)。
目前,AI短劇的變現方式主要分為廣告合作、流量分成、付費觀看和付費訓練等。2025年下半年,能否迎來AI短劇的井噴?市場普遍認為,盡快跑通AI短劇的製作,和商業化流程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