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庸醫體驗!互動式AI小遊戲《猜病》引熱潮

▲▼猜病小遊戲。(圖/官網)

▲猜病小遊戲。(圖/官網)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近期,一款名為《猜病》的AI小遊戲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玩家在遊戲中扮演醫生角色,透過與AI病人的對話,根據其描述的症狀進行診斷。該遊戲結合了語言模型、問答邏輯與醫學知識,成為結合娛樂與教育的新型態生成式AI應用範例。

玩家需在有限回合內,透過提問與分析,猜出AI病人罹患的疾病。每次對話開始前,AI會隨機從數百種疾病資料中挑選一種,並在回答玩家問題時模擬真實病人症狀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開發者在知乎平台公開的文章分析,《猜病》的核心推測可能採用了下列技術組合:

大型語言模型(LLM)作為主體:目前回應風格與表現高度擬人化,語句流暢並能針對提問給出合邏輯的醫療資訊,推測使用如 ChatGPT(OpenAI GPT-4) 或 Claude(Anthropic Sonnet/Opus) 為核心模型。
指令工程與Prompt設計:遊戲中AI病人能根據不同病症給出一致性高且有邏輯關聯的回答,顯示其背後提示詞設計精細,可能對模型設定了角色、背景與症狀模擬規則。
疾病資料庫或微調模型:為了讓 AI 能正確模擬症狀細節與回答醫學問題,極可能結合了開源醫學資料(如ICD-10分類、PubMed、Medline),或透過RAG(檢索增強生成)架構串接知識庫。
推論控制與防呆機制:當玩家問出過於精準或重複的問題時,AI偶爾會以「我不清楚」、「我不是醫生」等模糊語句回答,這類設計顯示其後端已有針對模型「幻覺」(hallucination)風險設下約束機制。

儘管《猜病》以輕鬆遊戲形式呈現,背後仍涉及醫療資訊模擬與推理。這類應用確實有助於提升大眾對健康議題的興趣,但語言模型並不具備真正的臨床判斷能力,遊戲內容亦難保絕對準確。民眾在遊玩時應清楚區分「模擬」與「現實」,避免將遊戲中的推理誤認為醫療建議。若能搭配專業審核與內容說明,《猜病》可望成為寓教於樂的新型AI工具,但使用上仍須保持理性與警覺。

關鍵字: AIAI小遊戲猜病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推薦閱讀

熱門影音更多>>

【滿滿的禽緒價值】她心情低落坐雞舍 小雞全員出動暖心包圍她

【滿滿的禽緒價值】她心情低落坐雞舍 小雞全員出動暖心包圍她

【另一角度曝光】UPS貨機桃機驚險降落 機身擦撞跑道冒火花

【另一角度曝光】UPS貨機桃機驚險降落 機身擦撞跑道冒火花

【台鐵不速之客】老鷹誤闖車廂!列車長手抓請牠下車

【台鐵不速之客】老鷹誤闖車廂!列車長手抓請牠下車

愛雅懷孕了!劉品言嗨到熱舞 聽到寶寶心跳聲「激動落淚」

愛雅懷孕了!劉品言嗨到熱舞 聽到寶寶心跳聲「激動落淚」

【整老公系列】老婆戴面具悄悄靠近!尪轉頭嚇到大叫XD

【整老公系列】老婆戴面具悄悄靠近!尪轉頭嚇到大叫XD

讀者迴響

AI聊天機器人能做什麼?

除了聊天,還能幫你寫作、改作文、整理報告、翻譯、模擬面試,甚至幫小孩說故事!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網頁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