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普及不等於見效!九成企業在用、僅三成能夠變現

▲▼麥肯錫《The state of AI in 2025: Ag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圖/McKinsey )

▲麥肯錫《The state of AI in 2025: Ag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圖/McKinsey )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麥肯錫最新《2025 年 AI 現況》調查出爐。報告指出,88% 受訪者表示其組織已在至少一個業務功能中「常態使用 AI」,較一年前的 78% 大幅上升,但近三分之二仍停留在「實驗或試點」階段,只有約三分之一開始把AI在企業範圍內擴大部署,顯示「從會用到用好」仍是主戰場。

進一步看趨勢,「AI代理(Agentic AI)」正快速崛起:六成以上企業已至少在嘗試 AI 代理,約兩成企業已在一至兩個功能領域進入擴張階段,但在任何單一功能中達到「規模化」者不超過一成。大型企業更佔優勢:—年營收逾50億美元者更容易跨過試點、邁向擴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價值落地方面,受訪者多半先在個別用例看到降本增效與創新效益(64% 稱 AI 促進創新),但「企業層級」的財務回報仍有限:僅 39% 認為 AI 對 EBIT(息稅前利潤)已有貢獻,且多數占比低於 5%。相較之下,約6%的「高表現者」把AI定位為成長與創新的引擎,不只追求效率,更同步重塑流程、擴大投資與治理,因而更快實現價值。

報告也點出關鍵做法:把 AI「嵌進工作流程」而非頭痛醫頭,包含由高階主管負責AI轉型、為模型建立人審機制、以敏捷產品交付推進、並以KPI追蹤採用與成效,都是與成效高度關聯的管理實務。
McKinsey & Company

人力影響上,受訪企業對未來一年員工總數看法分歧:32%預期減少、13%預期增加;同時,企業更積極招募與AI相關的人才,軟體與資料工程職缺最為吃香。風險治理亦同步升溫,51%曾遭遇至少一次負面後果,其中以「不準確」最常見,而「可解釋性」雖被廣泛關注,但仍未成為最普遍被緩解的風險。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推薦閱讀

熱門影音更多>>

Lulu下廚「出包超ㄎ一ㄤ」 陳漢典甜誇:完美老婆

Lulu下廚「出包超ㄎ一ㄤ」 陳漢典甜誇:完美老婆

歐陽妮妮想生三胎 張書豪拒絕:快樂會打折

歐陽妮妮想生三胎 張書豪拒絕:快樂會打折

伊能靜和兒子合唱〈情非得已〉 想跟哈林買版權..恩利:這還要?

伊能靜和兒子合唱〈情非得已〉 想跟哈林買版權..恩利:這還要?

陶晶瑩模仿粿王「好好玩喔」曖昧對話 批她:吃人夠夠!..想找范姜上節目聊

陶晶瑩模仿粿王「好好玩喔」曖昧對話 批她:吃人夠夠!..想找范姜上節目聊

舒華飲料「最愛半ㄊㄢˊ全冰」 講完糗要林柏宏幫報正音班XD

舒華飲料「最愛半ㄊㄢˊ全冰」 講完糗要林柏宏幫報正音班XD

讀者迴響

哪些AI工具支援繁體中文?

目前較主流的ChatGPT、Claude、Gemini、Perplexity、Copilot等都支援繁體中文,回覆也愈來愈自然。不過圖像生成工具有些還是以英文提示詞為主,使用時可留意。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網頁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