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伺服器整合多項工具,設計圖不再只是參考圖。(圖/Figma)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設計平台Figma宣布推出全新Dev Mode MCP(模型上下文協定,Model Context Protocol)伺服器的Beta測試版本,為開發者在VS Code、Cursor、Windsurf等IDE中使用AI助理(如 Copilot、Claude Code)生成程式碼時,提供更完善的設計脈絡支援,進一步強化「設計到程式碼」的整合效率。
過去,若想讓AI工具「理解」設計意圖,多半僅能透過螢幕截圖或API輸出資料進行溝通。如今藉由MCP標準,Figma能「主動」將設計檔案中的元件、樣式、變數等資料轉換為語意豐富的上下文,幫助大型語言模型(LLM)更準確地輸出與現有程式架構和設計系統相符的程式碼。
Figma表示,Dev Mode MCP伺服器可視任務需求,彈性提供以下類型的上下文工具:
※元件與變數語法資訊(Pattern Metadata):若設計檔已與程式碼系統緊密對應(如使用 token 或變數命名),MCP 可將正確的元件路徑與變數語法傳遞給 LLM,提升準確度與效能。
※截圖輔助(Screenshots):可用於傳遞高階版面邏輯,幫助 AI 理解多畫面間的關聯與整體 UI 流程。
※互動性描述(Interactivity):MCP 可輸出 React + Tailwind 為主的原型程式碼,有助於描述元件狀態與 UI 邏輯流程。
※內容語意(Content):包括假文、層級命名與 SVG、圖像,皆可作為資料模型設計的參考依據。
目前,Figma MCP伺服器預設支援三種操作工具,包含程式碼輸出(Code)、影像截圖(Image)與變數定義(Variable)。這些工具可依照任務設定,自訂輸出語法,並整合Code Connect將設計元件與實際程式碼一一對應。
Figma 團隊表示,未來版本將持續擴充MCP的支援功能,包括:
◆移除對 Figma 桌面應用的依賴,讓團隊能從雲端直接使用。
◆提供更深入的程式碼庫連結機制與簡化的Code Connect設定流程。
◆導入註解、格線(Grid)等更多設計資訊以支援更全面的LLM理解。
開發者可透過Figma Dev或Full方案存取該MCP伺服器,目前正開放回饋意見以持續優化開發流程。Figma也釋出影片範例說明如何快速批次為變數加入語法,進一步加快建構設計驅動程式碼的流程。
隨著MCP標準逐步普及,Figma此次的更新可望加速設計與開發整合,讓設計不再只是參考圖,而是能直接驅動開發,成為團隊跨部門協作的關鍵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