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會議每年浪費企業百萬美元 AI協助優化流程卻也藏隱憂

▲▼會議,開會,AI,上班族,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從摘要生成到行動追蹤,AI工具正重新定義會議流程。。(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在現代企業中,會議原為促進溝通與協作的重要手段,卻逐漸演變成效率黑洞。根據最新數據,知識型員工每年因會議相關事務平均損失高達29,000美元。不少企業正導入AI助手自動摘要、優化排程以解決問題,但專家提醒,人工智慧雖然有效,卻並非萬能靈藥,應謹慎評估需求,避免濫用與盲目倚賴。

Reclaim.ai在2025年第一季發表的《Meeting & Productivity Trends》報告指出,知識工作者每週平均參與17場會議、耗費16小時,占整體工時近四成。然而,僅約30%的會議被評為必要且具成效,其餘時間多花在資訊重複、缺乏決策權限、或是「為開而開」的會議上,嚴重壓縮專注工作的時間。平均下來,每位員工一年因無效會議與行政排程等,損失價值約29,000美元。對一間擁有200名員工的企業而言,一年會議成本可高達580萬美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5年,AI技術在辦公室場景的應用急速擴展。許多企業開始導入AI助理進入會議流程,希望藉由語音轉錄、自動摘要、行動追蹤等功能減輕人力負擔。

多家企業與政府機構已實際導入AI工具,試圖解決會議效率低落的問題。以摩根士丹利為例,其內部部署名為「Debrief」的AI助理,能在會議結束後即時生成摘要與後續郵件內容,據統計每場會議可節省約30分鐘的工作時間。英國內閣辦公室亦於2025年實測Microsoft 365 Copilot,14,500名公務員使用後平均每天節省26分鐘,其中有高達82%的使用者表示希望持續使用。

儘管AI工具的即時性與結構化功能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效率提升,但專家也提醒「AI 是工具,不是決策者。」部分企業在導入AI工具後出現「過度依賴」現象,包括會議全權交由AI撰寫紀錄、人員未再關注實際溝通內容,甚至出現AI判斷錯誤導致誤解的情況。「就像 GPS 能導引你前進,但你還是要會看路標,」專家表示,「AI在會議流程中能輔助資訊結構化,但人類的直覺、價值判斷與溝通語境,短期內還無法完全被替代。」

普華永道(PwC)2025年《AI就業與生產力報告》指出,AI確實能提升資訊密集型產業的效率,例如金融與軟體產業的生產力已出現近四倍增幅。然而,能否轉化為具體競爭力,關鍵不在「用不用AI」,而在「如何正確使用」。
AI工具確實為會議文化帶來改革契機,從流程管理、內容紀錄到行動追蹤皆有助益。但企業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更應避免因技術迷思導致溝通品質下降。未來的高效會議,不是讓AI主導,而是結合人類的洞察與AI的工具力,實現真正有價值的協作。

關鍵字: AIAI工具會議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推薦閱讀

熱門影音更多>>

【滿滿的禽緒價值】她心情低落坐雞舍 小雞全員出動暖心包圍她

【滿滿的禽緒價值】她心情低落坐雞舍 小雞全員出動暖心包圍她

【另一角度曝光】UPS貨機桃機驚險降落 機身擦撞跑道冒火花

【另一角度曝光】UPS貨機桃機驚險降落 機身擦撞跑道冒火花

【台鐵不速之客】老鷹誤闖車廂!列車長手抓請牠下車

【台鐵不速之客】老鷹誤闖車廂!列車長手抓請牠下車

愛雅懷孕了!劉品言嗨到熱舞 聽到寶寶心跳聲「激動落淚」

愛雅懷孕了!劉品言嗨到熱舞 聽到寶寶心跳聲「激動落淚」

【整老公系列】老婆戴面具悄悄靠近!尪轉頭嚇到大叫XD

【整老公系列】老婆戴面具悄悄靠近!尪轉頭嚇到大叫XD

讀者迴響

哪些AI工具支援繁體中文?

目前較主流的ChatGPT、Claude、Gemini、Perplexity、Copilot等都支援繁體中文,回覆也愈來愈自然。不過圖像生成工具有些還是以英文提示詞為主,使用時可留意。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網頁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