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揭職場AI真相:多數員工不是怕被取代 而是想與AI並肩工作

▲▼電腦,工作,上班族。(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史丹佛揭AI職場趨勢,員工更想與AI共事而非被取代。(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史丹佛大學近日發布名為《Future of Work with AI Agents》的研究報告,針對美國104種職業、共844項職場任務進行深入分析,涵蓋來自1,500名員工與52位AI專家的意見。研究發現,社會對「AI接管工作」的想像正朝相反方向發展,員工真正期待的,不是讓AI完全取代自身工作,而是能與AI協作、共同完成任務。

調查顯示,儘管部分人對於失業風險與失去工作的樂趣有所疑慮,仍有多達46.1%的工作任務獲得員工對AI自動化的正面評價。最常見的支持理由包括減少重複性工作、節省時間以投入更具價值的任務,以及提升任務品質。不過,研究也同時強調,這些支持並不代表員工願意放棄主導權。員工普遍更希望在工作中保有角色與參與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圖/SALTlab)

▲人類參與量表(Human Agency Scale) 。(圖/SALTlab)

為量化這項意願,史丹佛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套名為「人類參與量表(Human Agency Scale)」,依據人機互動程度將任務分為五種層級。結果顯示,在多數職業中,員工最偏好的是「H3級別」,也就是與AI建立平等合作關係,而非由AI全權執行或僅提供輔助。這種「人機共作」的理想狀態,成為超過四成職業中的主流選擇。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比對了技術可行性與員工需求,將任務進一步分類為四大區域,分別為「綠燈區(具技術能力且員工願意)」、「紅燈區(技術可行但員工不願)」、「研發機會區(員工希望但技術尚未成熟)」以及「低優先區(雙方皆不具條件)」。然而分析結果顯示,現行創投投資方向與員工需求出現明顯落差。以Y Combinator為例,41%的企業所聚焦的任務類型實際上落在員工不樂見的紅燈區或技術尚未成熟的低優先區,反而忽略了真正具推進潛力的綠燈任務與研發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也揭示了工作技能價值的潛在變化。透過將每項任務對應至美國勞工部技能資料庫,並結合薪資資料進行分析,團隊發現資訊處理與數據分析等傳統高薪技能,雖在當前勞動市場仍具價值,卻在需要高度人類參與的任務中較不常出現。相反地,涉及人際互動、溝通協調、決策判斷與組織管理等「軟實力」技能,則在高人類參與度的任務中頻繁出現,即使目前在薪資評價中相對較低,未來重要性預期將顯著上升。

研究團隊強調,AI應該被視為強化人類工作的工具,而非取而代之的威脅。他們建立了一套稱為「WORKBank」的資料庫,收錄來自實務現場與技術前沿的觀點,未來也將持續擴充,以協助社會更負責任地部署AI系統。史丹佛指出,唯有讓員工在設計階段就參與其中,AI才能真正落地於職場,成為提升工作體驗與生產力的夥伴。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推薦閱讀

熱門影音更多>>

【滿滿的禽緒價值】她心情低落坐雞舍 小雞全員出動暖心包圍她

【滿滿的禽緒價值】她心情低落坐雞舍 小雞全員出動暖心包圍她

【另一角度曝光】UPS貨機桃機驚險降落 機身擦撞跑道冒火花

【另一角度曝光】UPS貨機桃機驚險降落 機身擦撞跑道冒火花

【台鐵不速之客】老鷹誤闖車廂!列車長手抓請牠下車

【台鐵不速之客】老鷹誤闖車廂!列車長手抓請牠下車

愛雅懷孕了!劉品言嗨到熱舞 聽到寶寶心跳聲「激動落淚」

愛雅懷孕了!劉品言嗨到熱舞 聽到寶寶心跳聲「激動落淚」

【整老公系列】老婆戴面具悄悄靠近!尪轉頭嚇到大叫XD

【整老公系列】老婆戴面具悄悄靠近!尪轉頭嚇到大叫XD

讀者迴響

用AI可以生成影片嗎?

可以。像Pika、Runway、Veo等工具能根據文字或圖片自動產生影片,長度多為數秒到一分鐘。這些影片支援動態畫面、配樂、過場效果,適合社群短片製作、創意發想或故事展示。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網頁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