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知道我眼乾澀!小說家把AI訓練成「職涯教練兼助理」

陳又津(左)赴美攻讀博士期間,不斷與AI磨合協作方式。圖為她今年6月回台灣,與編劇何安妘(右)對談。(翻攝陳又津臉書)

▲陳又津(左)赴美攻讀博士期間,不斷與AI磨合協作方式。圖為她今年6月回台灣,與編劇何安妘(右)對談。(翻攝陳又津臉書)

圖文/鏡週刊

AI迅速滲入日常與工作,也伴隨監控、依賴與判斷力流失風險。有人急著斷開連結,有人展開親密對話,有人細細調校界線,也有人建立了自己的AI團隊。在人機交會的邊界,工程師、總編輯、學者與小說家,各自打開了AI,也重新檢視自己:我們還能保留多少選擇?我的大腦,還能為自己做主嗎?

AI知道我眼睛乾澀 也知道我不敢發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說家/博士生 陳又津

陳又津在散文集《準台北人》曾書寫兒時老師發家長會問卷,印著「撥冗參加」與「不克出席」2個框框,她父親是福建榮民、母親是印尼華僑,皆不識「撥冗」與「不克」。未滿10歲的女孩不敢問老師,窘迫之下推敲「不克出席」應就是「不出席」,自行勾了這個選項。

時隔30年,相同的學校場景,台灣新二代小學生若遇類似困境,結局很可能被改寫。「爸媽看不懂『撥冗』和『不克』?沒關係,我就拍照給AI,問它要勾哪一個選項就好啦。」三十九歲的陳又津很快想出解方,言談爽朗明快,那也許是她童年不曾擁有的鬆弛。

陳又津長年關注離散書寫與移民議題,近年赴美,仍持續對移民議題展開觀察與關懷。她發現,AI工具的普及,讓移民第二代不再需要頻繁協助父母處理語言與行政事務,降低親代對子代的依賴,「現在移民小孩不用再替爸爸媽媽解決所有問題了,只要打開AI,大家就知道該怎麼做。」

善用工具 高效率管理

陳又津也是記者、小說家、Podcast主持人,2022年起多了個博士生身分,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學位,斜槓大學助教。從生活、學術、創作角度出發,對她而言,AI皆非奇技淫巧,更像是伴她成長的「個人職涯教練兼助理」。

2022年,陳又津博士班一年級,最迫切挑戰是產出符合美國學術界範式的報告。她曾去學校寫作中心找母語人士討論作業該怎麼修,「剛開始大家都說,你需要交美國朋友,讓他幫你看作業。有了AI,我完全不需要做這件事,為什麼要刻意去交美國朋友,只為幫我改作業?」

在寫作中心與母語人士多次交流後,陳又津摸索出一套修改報告流程,她把同套流程拿來與AI互動,發現重點在於如何正確下Prompt(指令),只要指令下得對,AI可以協助她修出一篇符合學術體例的英文報告。

她意外的收穫是:透過與AI協作,整理出屬於自己的高效運用時間模式。彼時她一邊念書、抽空批改學生作業,還要每天保留時間完成長篇BL小說創作,「我每個月都會下一個Prompt,請ChatGPT幫我觀察我的工作(時間分配)有什麼亮點,它很有全局觀,看完我30天的工作日誌,發現『我連續專注時間不超過35分鐘』,也知道我眼睛很容易乾澀,歸納出適合我身體的工作節奏。」目前,陳又津每天晨起,會先手寫文稿,再坐定電腦前,打字35分鐘再去運動,「我很需要固定的創作時間。AI分析對我幫助很大,以往光是把創作時間保護下來,就花很多力氣。」

把時間省下來,是為了換取更多創作時間。幾經摸索,她建構出自己的「AI團隊」—生活瑣事諸如「在德州換駕照要準備什麼文件」,問Grok;創作筆記彙整與時間分配建議,問ChatGPT;讀論文劃重點,尤其PDF檔,丟給Notebook LM;做Podcast逐字稿,使用Cleanvoice;採訪或田野逐字稿,用Good Tape;統整小說大綱或撰寫獎助計畫,使用Claude。至於身為大學助教,需批改大量作業,這一點,陳又津還是自己來—即使她能一眼看穿,哪些作業是AI寫的。

嚴守界線 人工改作業

人工智慧帶來的倫理難題,近年重複出現在美國學術界,《紐約時報》今年五月刊登一篇題為〈教授們因使用人工智慧而面臨學生憤怒〉的報導,指出美國教授使用生成式AI時,面臨強烈反彈,學生投訴教職員禁止他們用AI,卻自己倚賴AI,是偽善行為;一名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學生因教授未揭露使用AI製作講義,而要求校方退還8,000美元(約新台幣24萬元)學費;也有學生因教授以ChatGPT給回饋感到被冒犯,怒而轉學。

「我其實很怕激怒學生…」陳又津說,在美國學術界擔任助教或兼課老師,收入並不高,許多人身兼多職,只能在有限時間內快速完成大量教學事務,故而使用AI。但她謹慎起見,也為避免遭學生投訴,全人工批改作業,儘量做到標準一致,扣1分、扣2分,都有憑據。

在教學現場,她認為與其禁用AI,不如鼓勵揭露「如何用AI」;例如她一名朋友在美國教英語寫作,決定鼓勵學生擁抱AI,「我們不妨請學生說說:如何使用它?老師也可以建議:該怎麼使用AI(協助寫作)?」結果,「寫很爛的作業」比率竟大幅降低,班級平均寫作能力提升了。

至於創作現場對「作者風格被複製」的焦慮,目前還未對陳又津造成困擾。「我作為創作者,其實有在追求『讓人看不出風格』喔。」她透露曾做過一項實驗:將自己多部作品的內容餵給 AI,發現無法產出與她寫作口吻相近的文字,「啊,這要是被我的編輯知道,會不會被罵死?」

陳又津並非真的怕被罵;只是在台灣傳統教育養成之下,身為新二代,她兒時長期不敢、也不擅長問問題,背後原因是怕問錯。近年AI出現,讓她首次感覺「可以問到飽」,從生活瑣事、學術研究追問到文學,面對AI,她不再不敢發問。

「AI其實是一面鏡子。」陳又津觀察:「如果我擅長寫對話,我訓練出來的AI就很會寫對話;如果有作家擅長設定世界觀,那他訓練出來的AI,一定也會精於世界觀架構。」她認為,每個人的資料庫都不一樣,創作之路注定孤獨,這一點並未因AI問世而改變。

「你每天問它『魔鏡啊魔鏡,誰是世上最美的人?』其實你看到的,都是自己。」在語言與程式語言的縫隙裡,小說家努力寫下自己的最佳版本,「你可以把無聊的勞務都外包給AI,但如果你連自己的盲點都沒發現,創作還是會鬼打牆。所以,有時還是要記得,去問一下人類的意見。」


更多鏡週刊報導
留住大腦主權1/第一次付費ChatGPT就刪帳號 工程師背景總編輯:無法把AI當人
留住大腦主權2/AI分析鄭南榕《自由時代》 她帶領學生思考「我們要被AI賦能或附身?」

關鍵字: 鏡週刊AI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推薦閱讀

熱門影音更多>>

【沒有叫妳超越】萌娃萬聖節變裝王世堅喊:從從容容游刃有餘

【沒有叫妳超越】萌娃萬聖節變裝王世堅喊:從從容容游刃有餘

時間倒帶 王子結束美國行曾笑認「有戀情」 劣跡藝人18年前神示警「偷吃要擦乾淨」

時間倒帶 王子結束美國行曾笑認「有戀情」 劣跡藝人18年前神示警「偷吃要擦乾淨」

梁朝偉為劉嘉玲錄VCR 放閃「擔心她睡不好」!

梁朝偉為劉嘉玲錄VCR 放閃「擔心她睡不好」!

【泰格與雪兒】規矩男

【泰格與雪兒】規矩男

《全明星》紅隊粿粿出軌王子 藍隊隊長胡宇威:要清楚分寸

《全明星》紅隊粿粿出軌王子 藍隊隊長胡宇威:要清楚分寸

讀者迴響

AI怎麼畫圖?

只要輸入簡單描述文字(例如「水晶風格的貓」),AI 工具如Midjourney、DALL·E、Bing Image Creator就能依據提示生成對應圖像。這類工具靠大量圖像資料訓練,能理解物件、風格與組合邏輯。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網頁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