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假專家AI影片流竄YouTube。(圖/記者吳立言製)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近來在 YouTube 與短影音平台上,出現越來越多以「健康」、「理財」、「生活妙招」為題的影片,標題聳動又語氣權威,看似由醫師、教授或達人親自講解。實際上,這些影片多數是由人工智慧(AI)自動生成,內容真假摻雜、形式幾可亂真。
AI 影片製作門檻極低,只要輸入主題關鍵字,系統即可自動生成腳本、配音與畫面,從封面到字幕一氣呵成,數分鐘內完成上架。這些影片涵蓋健康、教育、理財、家居與風水等領域,藉由情緒化語言與故事情節吸引點閱率,卻未必有實際根據。
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訪問多位專家指出,AI 生成影片常見三大特徵:
一是標題吸睛聳動,以誇張字眼引發焦慮或好奇;
二是人物與案例虛構,例如自稱「行醫五十年」的假醫師;
三是說法含糊不清,引用「國外研究」卻未附出處,或前後矛盾。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智慧科學與綠能學院副教授許志仲受訪時表示,這類AI影片的問題不僅是內容錯誤,更在於「以感性取代理性」。「AI 影片常利用虛構故事引發情緒共鳴,讓觀眾在感動或恐懼中失去判斷力,」他指出,「這是 AI 資訊最具迷惑性的地方。」
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堯提醒,AI 影片往往將複雜議題過度簡化,提供「一步到位」的速成解法,讓民眾誤以為只要照做即可達成效果。「當越多人依賴這種快速解方而非專業意見時,錯誤行為與健康風險會同步上升,」他說。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則指出,AI 影片常放大單一食材或成分的功效,製造出「似是而非」的健康印象。「這其實是常見的假訊息手法,民眾看到時要特別警覺。」
查核中心也提到,目前網路上甚至出現販售「AI 自動產片服務」的業者,只要輸入主題(如理財、親子、生活知識),AI 就能自動撰稿、生成配音與影像。這些內容再被大量上傳至不同平台,使假資訊流通更快、範圍更廣。
面對 AI 影片氾濫,民眾應建立基本的資訊識讀能力。若影片中宣稱「專家保證」、「研究指出」卻未標示來源,就應先查證後再分享。AI 科技雖帶來便利,但也放大了錯誤內容的傳播風險。唯有培養判斷力與批判思考,才能在 AI 時代中守住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