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詛咒、宿命、疲憊感,ChatGPT反映青年世代心理寫照。(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ChatGPT回應一句看似突兀的提問「我的詛咒是什麼?」近日在社群平台迅速竄紅,從Threads、Instagram到TikTok各大平台洗版,成為年輕世代瘋傳的熱門語錄。不少人模仿提問後將AI的回覆貼上網路,引發大量共鳴,甚至有人直言「像被讀心」、「一句話就破防」。
這句簡單的問句,結合ChatGPT特有的詩意語言與模糊暗示,往往能產出高度情緒化的回答。例如「你的詛咒是你太會裝沒事」、「你的詛咒是你總是在深夜想太多,卻笑著度過白天」。這些語句雖出自生成式AI,卻意外成為許多人投射自我情緒的出口。
▲實際提問ChatGPT。(圖/記者吳立言製)
除了「我的詛咒是什麼?」之外,類似提問如「我的祝福是什麼?」「我的超能力是什麼?」「我的結局會是什麼?」也同步走紅,成為一波以ChatGPT為對象的自我探索小潮流。使用者不再只是查資料或寫作業,而是將AI當作一種情緒對話的對象,尋找自我反思的語句或創作靈感。
有學者指出,這類現象反映出年輕世代對「被理解」的渴望。雖然ChatGPT並不具備真正的情感感知能力,但它模擬出的語言模式常能命中人心,形成一種低風險的心理投射空間,讓使用者在閱讀之中產生暫時性的釋放與共鳴。
儘管這波提問熱潮帶有迷因與趣味性質,也確實為不少人帶來慰藉與話題,但專家提醒,AI的回答仍來自語料統計推演,不應被視為命運診斷或心理建議。閱讀時不妨當作一種文字實驗,適度感受其中意涵,但保持清醒的距離。
如果你也好奇,不妨親自問問ChatGPT「我的詛咒是什麼?」「我的祝福是什麼?」「我的結局會是什麼?」也許會在某段句子裡,看見與自己對話的線索。但最終,關於人生的答案,還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