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升職、老實人背鍋?學者:AI讓職場更殘酷

▲▼職場,辦公室,AI。(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美研究揭職場新不平等。(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人工智慧(AI)原被視為能讓職場更公平的「平權工具」,讓一般職員也能透過AI分析資料、撰寫報告、發想創意,展現與菁英相近的表現。然而,《華爾街日報》昨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梅斯商學院副教授馬修・卡爾(Matthew Call)的最新研究中指出,AI 非但沒有縮小職場差距,反而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研究指出,AI 的效果取決於使用者輸入的內容。普通員工可能只會問「幫我分析市場」,而頂尖顧問會問「在這個細分市場中,監管門檻與競爭結構如何影響新產品定價策略?」兩者得到的回應品質天差地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卡爾表示,AI 雖然能自動生成內容,但缺乏真正的判斷力,能引導 AI 產出高價值資訊的,往往是那些具備深厚領域知識與結構化思維的高手。「AI 是放大鏡,不是替代品,」他強調,會提問的人、懂得驗證AI輸出的人,才是真正受惠者。

他指出,高地位員工通常更早投入 AI 應用。因為他們在組織內受到信任,容錯空間大,敢於主動試驗;相反地,普通員工常「等指令」,擔心違反政策。這讓明星員工在 AI 剛進公司時,就能先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流程,形成明顯的「先發優勢」。

研究中也提到「光環效應」的影響:當 AI 生成的成果表現出色時,若出自明星員工,主管會認為這是能力展現;
若來自普通員工,則可能被質疑「那是 AI 做的吧」。這樣的偏見使基層員工陷入「努力被低估」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導致士氣下降與團隊不滿。

若企業忽視這種現象,AI 可能會加速職場階層分化,「菁英壟斷機會、普通員工被邊緣化」,長遠恐削弱組織凝聚力。卡爾建議企業可從三方面改善:

一是提供所有員工練習與試錯的機會,建立「AI 實驗時段」讓員工自由探索;

二是推動 AI 知識共享,將有效提示詞、使用策略與成功案例建立資料庫,避免知識只集中於少數人;

三是改革績效評估,鼓勵員工公開 AI 使用情況,主管在評估時應看整體成果與思考過程,而非「誰用了 AI」。

在 AI 浪潮下,真正的挑戰或許不是學會用工具,而是學會如何不被它定義價值。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推薦閱讀

熱門影音更多>>

【不准下車!】搭車遇到萌犬眼神緊盯 一下車立刻崩潰挽留XD

【不准下車!】搭車遇到萌犬眼神緊盯 一下車立刻崩潰挽留XD

花蓮救災被當面嗆「作秀」 嘻小瓜氣炸:物資我們買的

花蓮救災被當面嗆「作秀」 嘻小瓜氣炸:物資我們買的

【變臉變超快】久違回家黑貓哈氣 認出奴才後秒變撒嬌精XD

【變臉變超快】久違回家黑貓哈氣 認出奴才後秒變撒嬌精XD

高中生騎YouBike擦撞路邊車 留字條苦等車主10天變警察找上門

高中生騎YouBike擦撞路邊車 留字條苦等車主10天變警察找上門

Lulu「真的沒懷孕」 傳聞多到陳漢典也追問XD

Lulu「真的沒懷孕」 傳聞多到陳漢典也追問XD

讀者迴響

Gemini和ChatGPT有什麼不同?

Gemini是Google開發的AI,擅長整合Gmail、Docs、YouTube等服務,適合重度Google用戶;而ChatGPT則由OpenAI開發,操作簡單、回應速度快,是多數人入門AI的首選。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網頁頂端